《2017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》

2017.12.01


企鹅智库发布《未来地图:2017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》已过去了十几天

大宝这个拖延症加懒癌晚期患者终于看完了

这份调研了9万用户、长达68页的报告

报告从用户、内容、技术、商业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


微信图片_20171205153518.jpg


作为新媒体从业人员

大宝根据《2017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》里的核心信息

和大家探讨一下

未来受欢迎的内容究竟是怎样的



信息碎片化泛滥

自媒体内容要深度和精品化

众媒时代人人都是媒体,近几年来自媒体kol呈井喷趋势,不过伴随的问题是,随着越来越多良莠不齐的内容创作者下场,自媒体质量堪忧。


微信图片_20171205153523.jpg


微信图片_20171205153529.jpg


和去年相比,自媒体账号的阅读量、打开率下滑。相比兴趣和娱乐类的快感,用户对内容价值的诉求又开始回归。优质内容稀缺,大量低俗、浅薄、二次转载的内容让用户提不起兴趣,而较难获得的有深度的独家内容、事件信息报道全面的内容则可以形成显著差异化竞争。


资讯爆炸带来的劣质信息泛滥问题,已在用户侧产生了痛点。未来优质内容的回归将是内容产业的一大趋势。


创作形式多样化

用户开始拥抱视频内容

根据报告,中国网民资讯视频消费的渗透率高达61.8%。42.3%的用户经常在新闻网站/app观看资讯视频。


微信图片_20171205153546.jpg


微信图片_20171205153550.jpg



视频广告的体验还以微弱的优势超过图片广告。



微信图片_20171205153554.jpg


2016年底横空出世的资讯短视频平台梨视频在过去一年完成了1.67亿元Pre-A轮融资,投资方是人民网基金。


今日头条对短视频行业的布局已经从国内到海外。2017年2月,全资收购了美国短视频公司 Flipagram,11月收购美国短视频app榜单排名第三的musical.ly。


未来新媒体发展考验各个媒体平台的视频化能力。全媒形态、视频化资讯可以充分调动多感官,尽可能占据用户注意力,让用户更加专注在你的信息上。


移动端成获取资讯主阵地

内容应更加轻量化

微信图片_20171205153600.jpg



根据报告中的调研统计:大部分用户都使用移动端设备来获取新闻资讯,也就是说手机阅读是未来的主流。


而手机阅读的场景主要是家,尤其是在床上看资讯的占比最高。


微信图片_20171205153604.jpg



这意味着:未来的内容要符合短时间内,简单高效地传达给用户;且推送时间要迎合用户看手机的场景。比如:重点要前置、观点要突出、控制文章字数、排版要适合手机屏幕、符合用户在客厅、床上、公交上的时间推送等。


幽默风趣VS严肃认真

用户更偏爱幽默文风

根据报告中的调研统计:新媒体平台上近六成的用户更偏爱幽默文风。而这一审美偏好,也影响到传统新闻资讯的写作风格。


微信图片_20171205153608.jpg


内容中网络用语的表达也被大部分用户接受。虽然在50岁以上的群体中接受度下降,但依然超半数的老年群体认可网络词语的运用。


微信图片_20171205153612.jpg


新的写作风格最终会引导传统媒体的接纳和认可,但并不是替代传统的表达。媒体人不妨在你冷静、严肃的内容中,适当加入一些幽默、调侃的元素。同时,还可以把一些复杂的概念简单化,让读者阅读起来更舒服。

 

标题党竟然有地域差异?

悬念式标题大获全胜

“题好文一半”在新媒体这个环境下重要性越来越明显。什么样的标题才是好标题?或者说用户更偏向点击什么样的标题呢?


微信图片_20171205153617.jpg


从这次报告来看,中小城市用户还是比较喜欢“标题党”式的标题,就算是一线城市也没有很明显的拒绝。所以说这个结论我们也可以好好参考参考:


一线城市用户更偏好精准凝练、情绪夸张的标题;

二线城市用户对制造悬念、情绪夸张的标题偏好高于其他城市;

三四线城市用户更偏好鸡汤励志的标题。


另外,对于悬念式的标题,报告显示是基本通杀。没办法,好奇心这东西长久以来都是人类最大的弱点之一,也是做营销做运营不会错过的一个心理。


微信图片_20171205153622.jpg



内容价值判断诉求高于娱乐诉求

评论区有望成为流量增长点

报告中的调研统计:超过70%的用户经常浏览网友的评论。这一潜在的消费欲望,如果能有更好内容激活,有望成为新流量增长点。


微信图片_20171205153632.jpg


微信图片_20171205153627.jpg


让评论区承担一部分新闻评论的功能、成为优秀话题的集中池、打造成一个新的流量增长点。可以对经常评论的用户、提供优质评论的用户加以引导和激励,激活评论区的流量和价值。


AI 对媒体内容生态的入侵

机器人写作真的能取代人吗?

在过去的一年中有不少媒体自媒体发布过“人工智能来了,记者/编辑将失业......”的类似文章。

 

而且就在腾讯公司副总裁陈菊红发布企鹅智酷《2017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》的同时,腾讯“写稿机器人”嘉宾——Dreamwriter现场写作,用时不到1秒,它还能自动配图和自动剪辑视频片段。


机器人写作真的能取代人吗?


目前国内的AI写作几乎都在财经、体育领域,也就是以使用数据为主的新闻。机器人写作可以解决时效性、精准性的内容,但深度、独特、有弹性和想象力的内容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要靠人的创造力。人工智能解放了优秀记者的生产力而不是取代,通过人机协同可以提高内容生产效率。但在标准化结构化之外,新闻报道的同质化亦是人工智能需要解决的弊端。


大宝认为,新生代用户是全新物种,他们在内容消费商的兴趣导向、社交伴随、全移动化日常、弱目的性阅读,结合消费升级,将浮现出更多内容需求和场景,而内容创作者要越来越专业才能面对未来的挑战


正如报告结尾所说

这是一场注定不平凡的迁徙。

你将失去一些,

然后,得到更多。


你,准备好了吗?